关院智库论坛第7期“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海关制度创新: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圆满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19浏览次数:3

9月23日上午,以“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海关制度创新: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第7期关院智库论坛圆满举行。研讨会设两个主题,分别为“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海关制度创新”和“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创新和发展”。来自总署研究室、上海海关、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上海海关自贸区海关工作组、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法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研讨。
研讨会上,学院丛玉豪院长致辞。丛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对出席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只有老师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时代和海关需要的学生。丛院长对智库论坛的选题表示高度的肯定,他强调,自贸区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系统总结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的经验,为下一步总署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工作提供决策咨询依据,是学院落实总署“加强智库型海关院校”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于学院的智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海关制度创新”主题部分,学院干春晖副院长作主题为“中国自贸试验区海关制度创新的发展”的发言。他认为,中国自贸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以上海自贸区为制度创新核心的“1+3 ”自贸区格局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具体体现在:一是以便利化为核心的通关制度基本形成,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以功能拓展为重点的保税监管制度持续升级,促进外贸转型升级作用明显;三是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简政放权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成效正在逐步体现;四是以“单一窗口”为突破的管理模式实现破局,协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接着,总署研究室一处温韧处长以“自贸区海关监管成效回顾”为主题发言。她认为,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新的海关监管制度基本形成。海关按照通关便利、安全、高效的总体标准,全面对接国际标准,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可复制、可推广,大胆闯、大胆试,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监管工作的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海关监管制度创新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例如,创新制度的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创新力度还不够到位;职能实现方式还没有根本性转变等,需要海关下一步继续努力。
随后,上海海关自贸试验区海关工作组邱海滢处长结合实际工作的鲜活经验作“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制度创新”的主题发言。他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成立三周年,第三方评估对上海自贸区的“先进区后报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海自贸区的海关制度创新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不少受访企业认为自贸区能够帮助企业更加高效低耗时的完成通关。在下一步建设中,邱处长认为,一是要“不忘初心”,明确自贸试验区的定位在于“制度创新”,而非“政策洼地”;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方面的改革,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
在“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主题部分,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法研究中心的龚柏华主任从法治的角度,作“上海自贸区试验法治新理念”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制度改革试验的核心是法治,法治是贯彻整个自贸区建设的关键词;而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应该从制度层面上来理解和完善。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的沈桂龙研究员则从投资领域的经验复制的视角看海关制度创新,认为共分为拓展类改革、延伸类改革以及路径推进类的改革三类。最后,学院研究所的李向阳博士作“我国自贸区应有贸易便利化评估体系”的主题发言,对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评估体系的顶层设计、具体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介绍。
此次智库论坛聚焦“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多视角的切入和深入分析,为下一步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